楼主 【远方的苏州第三记】取留园数帧流动的花光水影 吟唱拙政园的风风雅雅(待补)
发表于2020-06-19 14:57:19查看 18635回复54浏览 18635

恭喜楼主,本帖被收录进『精选日报-旅行游记』
更多精彩内容点击此处

中国四大名园之明园代表之:留园。

釆一块多姿的湖畔奇山,分一片迷蒙的吴门烟水,取数帧流动的花光水影,记几个淡远的岁月章回。

中国四大名园之清园代表:拙政园。据史书记载,王献臣曾经邀请文征明参与了拙政园的设计和建造。文征明把绘画中写意的理解融入到了拙政园的建设中。让园林有了格外的意境之美。园门一关,里面就是自己的一片逍遥天地,不出就可享受园风,山林野趣。

雕几块苏州的窗花,框起这天人合一的融洽,构一道东方的长廊,连接那历史文化的深邃,是一曲绵延的姑苏咏唱,吟唱的这样风风雅雅,是几幅简炼的山水写意,却不乏那般细细微微。

留园内的冠云峰乃太湖石中绝品,融太湖石“瘦、皱、漏、透”四奇于一身,相传这块奇石还是宋末年花石纲中的遗物。北宋末年,宋徽宗大兴土木,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奇花异石,特在苏州设立了苏杭应奉局,专门负责搜罗花奇。冠云峰就当年未来得及运走花石纲遗物。

在苏州,中国古代的文人们,以优雅的情趣,超凡脱俗的美感,用无数个风花雪月的时光,建造起一座座园林。

吴门画派代表人物之一的文征明,以翰墨自娱,优游林下,画风清远恬淡。其与古建中国拙政园主王献臣交往甚密,园建成后,王氏经常邀其宴饮、赏游,常对园中美景乐而忘返。拙政园成了文征文之创作蓝本。曾数次为拙政园作画,其中比较有影响、流传至今《文待诏拙政园图》,集诗、书、画于体,各全其,相互映发,堪称构杰作。

他们在繁华的闹市里,营造了一片属于自已的寂静山林。

市井的水乡:山塘街。山塘老街全长360米。虽仅有七里山塘的十分之一:却是山塘的精华所在。千年的山塘街:千年的河水依然流淌。

平日里,他们绘制着一卷卷的水墨风光,吟唱出一首首风风雅雅的诗篇。

苏州城的城市名片:虎丘塔

从明朝以来的苏州才子们创作出来的,中国最优美的唱腔,在这些园林中回响。

同里水乡深处

所有的中国人都认为这里就是人间天堂,而这些天堂中的一座座园林,就是每个人梦想中的精神家园。

隐在苏州平江路。

在苏州,有唐伯虎、文征明四才子们的诗词歌赋,沈伯英优美的散曲,还有那个叫做沈复的《浮生六记》。我想,这就是苏州有别于杭州之美的地方。

~~~~~~~~~~~~~~~~~~~~

【远方的苏州第一纪】在虎丘塔下追忆事如春梦了无痕            http://baa.bitauto.com/cq/thread-22044168.html

【远方的苏州二记】山塘街: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   http://baa.bitauto.com/cq/thread-22149875.html

【远方的苏州第三记】取留园数帧流动的花光水影 吟唱拙政园的风风雅雅     https://baa.bitauto.com/cq/thread-22255897.html

留园,占地三十亩,是最精致的苏州古典园林。

苏州人对于园林的喜爱是浸润在他们的心灵深处。在沈复的《浮生六记》开篇,作者就对苏州园林之始的沧浪亭有了一段记载。

自五代十国起,沧浪亭就是贵族豪门、重臣名士在苏州卜居建园的首选,并留下众多诗文,尤以苏舜钦《沧浪亭记》脸炙人口。至清代,几经变迁,成为一个公共园林。简而言之,这里是苏州著名景观区,也是豪门之所,所以这里说“居苏州沧浪亭畔”是“上天厚爱”。

居住在沧浪亭爱莲居隔离的新婚夫妻沈复和芸,为躲避夏初六月的炎热天气,在板桥边临水的地方建了一处小轩,轩名“我取”,取“清斯濯缨,浊斯濯足”之意。

檐前有一棵老树,浓密的树荫遮蔽门窗,绿意映人肌肤。隔岸游人往来不绝,此处却清净荫凉。简陋的“我取”与窗外的沧浪亭融为一体,为贫寒的沈复与芸的新婚生活带来了一丝雅趣。

天气炎热,新婚的芸不再做针线活了,终日与十七岁的丈夫沈复厮守,花间月下品诗读书,纵论古今。

酒量较浅的芸勉强能陪年轻的沈复喝上三杯,小夫妻行酒今,射覆作戏,只觉得人世至乐不过如此,对其他也已无他求。

在沧浪亭边长大的沈复性格直率、不拘小节,而芸有时却像个老夫子,拘谨多礼。沈复为她披衣整装,她会连声说:“得罪得罪”,递给她东西,芸一定会起身相接。

起初沈复很不耐烦,说:“卿卿和我这么客气,真让人不自在。岂不闻俗话说‘礼多必诈’。”

芸听沈复这么说,双颊涨红:“我只听说‘恭而有礼’,怎么反而被说成是‘诈’呢?”

见芸急了,沈复赶紧讲:“卿卿说的对,之前那些话是我开玩笑。”芸说:“这世上的争端反目,好些在开始的时候都是玩笑,夫君以后可不要再用这样的玩笑伤我心”。

沈复忙把芸揽入怀中,百般抚慰,芸才展颜释怀。自此之后,“岂敢”、“得罪”这样的客套话,竟成为沈复与芸交流之间的语气助词。

风雅的园林就是如此的把风雅,浸润在苏州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。

明中叶开始的苏州,经济发展已处于全国的领先水平,大量经历了官宦沉浮的官员,选择在苏州建园隐居。

明正德四年(1509年),在京城做官的苏州人王献臣也因失意官场而还乡。

回到苏州之后,王献臣买下了200余亩土地,营造了一片城市山林。

晋代文学家潘岳的《闲居赋》中有:“拙者之为政也”,恰好与王献臣离开宦海之后的心境十分贴切,于是这座园林便被叫作了“拙政园”。

苏州的文学艺术至有明代,也在繁荣的经济推动下,进入了一个鼎盛时代。其中,以沈周(唐伯虎师)、文征明、唐伯虎、仇英为代表的吴门画派的影响尤其深远。这些生活在中国首富之区的绘画大师们,不仅笔墨精绝,而且他们也是分懂得园林艺术的师。

受王献臣之邀,文征明参与了拙政园的营造。

苏州的古典园林一向被称为“文人园林”,从本质意义上来讲,进士出身的王献臣也是一位文人。

苏州园林讲究诗意,讲究画意,正是造园者们深厚的修养,才使得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,在园林创作中得到了形象的外延。

明清二代众多文人都曾在拙政园留下了大量诗画作品,文征明在拙政园创作了《拙政园诗画册》的影响尤大。

有人说:“拙政园延留至今,实有文征明的图画之功”,当然,文征明参与造园,并没有局限于纸墨之间,他曾在拙政园亲手种植了一株紫藤,四百多年后的今天,今天它仍然开放于早春时节。

在中国对一位文学艺术家的评价,一直有“文如其人,书如其人”之说。拙政园数百年光阴荏苒,其文脉延续至今,其艺术地位为江南园林之首,与文征明参与造园有很大关系。

文征明被后人评价为:旧时代最后的典范!在“吴中四大才子”中,唐伯虎、祝允明(祝枝山)比较跟随当时的社会风气,文征明和徐祯卿则比较保守。

明中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,商人的势力越来越强大,特别是自信心的提高,他们开始打破旧的等级礼仪规定。比如在穿衣上,明士绅阶层的穿戴规定是:头戴四方角巾,身穿各色花样的素绸纱绫缎袍,而没有官僚背景的商人则只敢穿青、黑的绫罗绸缎。

富裕起来的苏州人右娱乐、吃用住行等方面进行攀比,如果赴宴不穿彩衣,就会遭到别人的笑话,甚至连座位都不会给你。炫富心态越来越明显,致使苏的青楼业极为发达。

在“江南四大才子”中,当时人的评论为,论书祝枝山第一,论画唐伯虎第一,论诗徐祯卿第一。

拙政园,苏州最大的古典园林。它几度繁华又几度没落,五百多年的时光,却换了三十多位主人。

文征明则在诗书画中均排老二!也就是说这综合素质排第一。

在许多民间关于“江南四大才子”的传说中,都把文征明塑造成呆板的典型代表,甚至还有点丑化。其实这与历史上真实的文征明相差太大。

文征明是一位深受儒学思想影响的学者,为人真诚,多次出手帮助陷入困境中的好友唐伯虎。

文征明出身于官宦之家,南宋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就是他的曾祖。其父曾经担任南京大礼寺寺丞以及温州知府,其母深受《孝经》影响,为人极为节俭。

在文征明、唐伯虎生活的年代,像苏州这些商品经济非常发达的南方城市,已形成了一种“笑贫不笑娼”的社会氛围,奢靡之风席卷社会,在这种情况下,文征明之母的然粗布素衣,被人们视为异类,但文征明之母仍然以“俭朴”劝诫人。

正是因为此,文征明从身份上可以和达官显贵为伍,但形象上又可以游刃于草莽之间。

文征明与唐伯虎、祝枝山等人都是好友,但从关系上看,他与都穆、朱存理、杨循古等人的关系似乎更近一些。

思想上更符号儒家理学典范的文征明,与更推崇陆九渊心学,生性活拨、不拘礼节的唐伯虎、祝枝山除了性格上的差异,更多的是思想上有点分歧。

作为吴门学派的领袖,文征明与唐伯虎、祝枝山之间彼此欣赏对方的才华,其友情之深厚,使后来者深深的感动。

传说有年唐伯虎、祝枝山、张灵等人将文征明请到船上,唐伯虎大喊:征明,有礼物相赠!”文征明一听,还以为是什么古玩字画,不禁大喜。

只见船头进入几位二八佳人,将文征明拥入怀中,香唇贴面。吓的文征明夺门而出,到了船头才发现船已离岸。文征明这时竟想跳河而逃,幸被唐伯虎等人拉住。

尽管这是传说,但足以说明文征明非常笃信儒家理学,而且对其思想也是行之践之,言行如一,堪称一代儒者。

文征明一辈子不溜须拍马,不说别人的不是,没有害过人,不做有违自已理想的事情。而且文征明为人非常精明,可以说明察秋毫,每到关键时刻从来不糊涂。

准备谋反的宁王朱宸濠礼聘唐伯虎和文征明,二人当时都是功名未成,但才名已然传遍天下的寒士。唐伯虎一见朱宸濠礼贤下仕,欣然前往;而文征明则冷冷一笑,断然且决然的说了二个字:不去!

唐伯虎死后,工部尚书李充嗣推荐文征明进入翰林院,做了一名侍郎。但三年后他却毅然辞职回到家乡苏州,专心著书讲学,门徒遍布天下。

90岁时的文征明还在为别人写墓志铭,尚未完工“便置笔端坐而逝”,完成了他多彩的一生!

也许暮年的文征明有一天在夕阳西下的时候,回想起二十多年前与好友唐伯虎,儒者文征明也许会会心一笑:这家伙,虽然倒霉,但在感情上却比我丰富多彩,风流才子莫若君呀!但,我更幸福。

唐伯虎临终前,肯定也拉着他的手对他说:兄弟,我死之后,我与九娘生的女儿和我的继子就托付你照顾了。

将要告别人世的唐伯虎拉着好友的手说:谢谢文兄叫我离开准备谋逆的宁王朱宸濠,否则我唐家就是叛逆逆子了。谢谢文兄帮我和弟弟和好,一家人重新团聚。谢谢文兄在我与九娘之初,因我娶青楼女子不合礼而去,后又说服亲朋好友新接纳我和娘。唐伯虎有你这位知已,足矣。

文征明临去世时告诉弟子,自己绝不入文庙,不与孔仲尼为伍。

后人有说文征明不喜欢孔子,也有人说他怕遍布天下的学生们过高的吹捧自己。但无论怎么说,他是个实实在在的人,他的心中有一杆秤,绝不糊涂。

一个文人能有如此气魄,能在新旧两个时代的夹缝中生存,并能决然于旧时代,这足以说明文征明的勇气。

作为儒学思想的拥护者,文征明把自己的思想也触入了园林的设计之中。

园林作为中国知识分子归隐山林的作品。从嵇康的山林,到文征明围墙里的玩物亦能存志,物心转换之间,他们的态度嵌入并滋养了园林。精致生活培养的是一颗高洁的心,花园之内,林林总总的自我了断总是如同花开花落一般淡云轻。

但苏州的园林与魏晋时的嵇康相比,在思想上又有所不同。自然就好像襁褓,包容了所有的生命。嵇康的园林没有围墙,他们的精神世界以太阳晒背为乐,以芹菜为世上最美的美食。

江山易主,曹操孙女婿的身份带给嵇康的是风头浪尖的危机。危机四伏下,自幼读着《庄子》和《老子》的嵇康说:我的行为更加放任,好象麋鹿一样,如果从小就训服养育就会服从主人的管教,如果长大以后再加以束缚,那就定会疯狂地蹦乱跳企图挣脱羁绊它的绳萦,虽然给它带上的笼,喂它最精的饲料,但它还是烈思念着生活惯的茂密树林和丰美的草。

以自然为自己的安顿嵇康,在刑场上划清界限的言辞比起埋怨更像出于对朋友的保护,挚友情意也并未因此决裂,嵇康临刑前对儿子说有巨源在你不会成为孤儿。刑场上时辰未到,嵇康萦要琴,弹奏《广陵散》。曲终 嵇康轻叹,《广陵散》今绝矣。

有人说七贤的竹林借用了佛教竹林精舍为符号,或许是后世的附会,即便如此千年之后,山林依然成为园林中,格外幽静的存在。

回归田园第十三年,五十三岁的陶渊明闲居时光很少欢乐,偶尔对着自己的身影干杯,很快便醉了,之后总要写几句诗,以供自我取乐。《饮酒二十首》第五首 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,四年后五十七岁的陶渊明写下了《桃花记》,成为年来国人心中最的园林。

穆帝永和九年,三月初三,上巳节,三十三岁的会稽内史王羲之邀约了四十二位文人贤士在兰亭聚会 。亭的左右, 一弯溪水逶迤流淌,在上流放置酒杯,任其顺流而下,可以浮在水面的酒杯叫觞,水流时急时缓,酒杯也就时漂时停,停在谁的面就必须做诗,做不出,罚酒三觥,一觥酒等于在的斤。

那天的聚会上共有十六个人,因没有做出诗而被罚酒,最后成诗三十七首,众人将这些诗汇集成册,以这个园林命名,被称为《兰亭集》。

一千六百六十年前,兰亭的主人王羲之乘着微醺酒意为《兰亭》作序写道。这一天,天气晴朗,和风温暖, 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观察大地上众多的万物,俯仰间就是一生的况味。

后人常说,魏晋是中国人文历史上最接近自然的时代,一片竹林,一句“采菊东篱下”一曲《梅花三弄》,一篇《兰亭序》。梅兰 竹 菊和一个桃花源好似隽永的符号,被镶嵌在园林的各个角落,而魏晋那浑然天成的时代气质影响了后世园林的初心和真意。时更迭,真意慢变成了围墙内的致花园。

回归自然本是初衷,做成园林却是一个不得已的决定。问者问,什么是道?答者答,道就是春的花夏的鸟秋的枫 冬的雪,自然就是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