楼主 【穿越游记】-----千里走单骑之川南自贡燊海盐井游记
发表于2019-10-19 14:18:29查看 108回复8浏览 108

     吃完饭,告别木头的朋友,直接前往下一站燊海盐井,其实早在CCTV9的纪录片上了解过自贡这座城市,知道它是全国唯一的一座井盐矿区,百年来一直在开采,只是我没有亲眼见过井盐开采和制作的过程,所以木头兄弟一说,顿时来了兴趣,完饭在车上的时候,听木头天海北侃着自贡的历史,却不敌瞌睡来临,等到木头叫醒我时候,已经到达燊海盐井区了。

四川盆地原为海洋,地下盐卤较多。因有自流井、贡井(原公井因盐品好而上贡改名)而合称“自贡”。1939年因盐兴市,又称誉为“盐都”。现有盐井13000多口,是中国形成最早的工业化城市。

燊海井景区位于自贡市东北部,总面积近2000亩,主景区面积1600亩,森林覆盖率为60%,是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,世界地质公园,同时又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景区内有世界第一口人工钻凿超千米的深井,全国仅存的工制盐作坊-----燊海井

这个清朝时期的盐厂规模大得超过我的想象,甚至很难在镜头中一次性将全貌囊括其中。柴米油盐酱醋茶,开门七件事,都是日常生活必不可缺的东西。那么,我们每天都不能缺少的盐,到底是怎么生产出来的呢?一般来说盐有海盐,湖盐和井盐的别。海盐在视上到过海盐田。基本就是围海圈地,制作比较简。湖盐在我直向往但还没去成青海茶卡盐湖应该看到。而自贡则是川有的井盐产地。

燊海井凿成于清朝道光十五年即公元1835年工程历时三年,是世界上第一口语人工钻凿的超千米深井,它采用中国传统冲击式(顿钻)凿井法凿成。该井口致敬约为11厘米,井深1001.42米是一口以产天然气为主兼产黑卤生产井曾日产天然8500立方米,产黑卤14立方米,烧小盐锅80余口。

人工踩架有6根圆木架设而成,是锉井的重要设施。踩架顶上安装有花滚子,下面正对井处是人工踩板,踩板的一段的碓头通过连环、蔑绳和锉井工具相连。工人6至8人分为两组,每组3人或4人同时踏上踩板,利用杠杆原理,碓头翘起,锉井工具靠自重力迅速向冲击,如此复击碎岩石,同时断的向井下灌水,将击碎岩石合成泥浆,扇泥桶将泥浆提出。燊海井木质井架,18.4米,是有百根圆杉木辊工下而上捆制而成,主要用来提捞汲卤。天车有个脚,顶上架设天辊,地上有地辊,其所谓天辊和地辊就是现词语里的滑,四拉12根风蔑稳固井架。

燊海井烟巷是从将地底带出的天然气输送到灶房的通道。全场30米成折字形状。主要功能为,一用于安置火笕(其实就是南方特有的竹子掏空后制成的天然气管道)第二个功能是分流天然气以供应各盐灶燃烧的通道,第三个功是便工匠维护通道。确很厉害,没想到现人沾沾自喜煤气灶、天然气、早在清朝道光年间先民们就始使了。说实话的挺佩服我们的先民们的慧。

正准备往楼上的土法制盐处看上一看,忽听得耳边有铃铛声,顺着声音看过去,原来工作人员在演示如何将地底的盐卤提上地面,看着围观的人挺多的,咱也去看个究竟吧

貌似还很深的样子

整个过程大概持续了五六分钟左右,扇泥桶被缓缓提出地面,工作人员将扇泥桶放置到旁边的石质的盆内。钩开底部堵头后,从地底而上的卤水就流到了盆内,沿着盆下的管道流向蒸盐车间。其实这就是整个井盐从地底向上提取过程,在如今高速展的会可我们觉得这并没有什么奇的地方,但在100年的清朝,却一个伟大的工程。

看完了汲取井盐的过程后直接去位于二楼的蒸盐车间,看看一百多年前国人是如何用土法来制作盐吧的。

燊海井低压火花圆锅制盐是一种古老的传统的制盐工艺,制盐的主要原料为卤、黑卤、盐岩卤三种。燃料为燊海井自产的低天然气。

制盐的锅灶型采用圆锅灶,亦称瓮笼灶。主要制盐工具有:灶笼子、铁铲、烟子扁、磨盐扁等。

制盐工艺共分为四大流程:一是提清化净,将卤水排放入圆锅中烧热,随后把准备好的黄豆豆浆按一定比例下锅,分离出杂质,以提高盐质。二是提取杂质。三是下渣盐、铲盐。最后是淋盐、验盐。

来张特写的镜头,如果不是看到这些,谁又能想到百年前我们的先民们就开始使用天然气了

盐卤水和豆浆一起煮,在浮沫中带走杂质。其实所谓的内行看门道,外行看热闹。我参观燊海井,却没咋看懂,呵呵。为啥要用豆浆来煮盐卤水?听导游讲,刚打捞出来的盐卤水看起来脏,有杂质。要制成结晶的盐,就要用盐卤水淋盐,不能独使水淋,因为水淋盐就直接了。

盐井里提出的卤水,显然是不够用的,还要在别处运卤水过来的。我问导游为啥淋盐流下的盐卤水不能点豆花。导游说,必须要经过浓缩才行,就是还要煮12小时,所以这卤水是不能点豆花,因为点出来的豆花也是咸的。

图为已经成型的土法制盐

制盐车间的对面有两个房间,一个是柜房,也就是对于外地盐商结算的地方。

与柜房相隔的一个房间其实就是给盐商休息的地方,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会客厅

这间房演示盐业公司经理办公的场所情景再现。

楼下仓库内的已经包装好的手工盐

转而到盐井景区的后面,原来这里还有盐学堂。

枝条架浓卤塔,又称晒卤台,枝条架,井盐晒卤设施,由枝条架、晒坝、卤池以及收税设备组成,枝条架为木、竹结构,其上巽卦竹枝,排列成人字形;用笕管将卤水送上架顶置笕管,笕窝、卤槽,以分流浓缩卤水。晒坝用条石、灰土及三合土筑成,枝条架制楻桶代替卤池。利用自然风力和日光政法卤水中的水分,达到浓缩卤水、节约燃料、华卤水,提盐质目的。

这是成品装袋处。

这个就是前面所说的人工踩架模型

侧面来一张看看人工踩板的工作场景

水车又称“龙骨车”、爬车、输卤设备,木制。设置在输卤地势低处,以人力为动力,将低处蓄卤池中的卤水引导高处。

大车始建于清朝道光年间,是提捞卤水的设备,大车用硬木做成,致敬4.5米,高2.5米,中间用轴固定车心,周围捆上4根底杠,支出车道上起栓牛推车作用。饶于大车周围四分之三的扁带形竹蔑为大车制动装置。竹蔑绳链接大、地辊、天辊南竹桶提捞时将楠竹桶放至井中卤水层,再用3---4头牛牵引车停止转动。燊海井最早用人力推动车提捞卤水,后来使用牛推。随着生产技术发展,开始采用电卷扬机做动力。

这是冲击底部岩石使用的锥头,换成现代语言就是钻头,用它破开盐井中的岩石,灌水后形成卤水,并用扇泥桶提捞出地面进行蒸盐。

给母亲在盐井旁留个影

要离开了燊海盐井了,留个影以示来过。我觉得我这种方式比起那些到处留言到此一游的人好的多。

要离开了,这趟盐井之行真的很值得一看,感谢刘木头同志带我来这个盐井博物馆,确实有种大开眼界的赶脚。

路边正好有一钻探机在工作,我问木头同学,这个是在打水井还是什么?木头同学说,自贡自古就是给皇家上贡井盐的地方,所以这地方只能是在钻探新的盐井,再说了南方并不缺水,肯定是在钻探新的盐井了。(全文完)感谢观穿的帖子,敬请留意集“自贡恐龙博物馆游记。”